1、干濕交替的利用
內蒙古抗倒伏高蛋白大豆種子根據土壤膠體遇濕膨脹、遇干收縮的原理,利用北方地區氣候的干濕、凍融交替的土壤水分變化規律,在土壤反復膨脹和收縮的干濕交替情況下,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。因為濕土變成干土時,由于土壤膠體各部分脫水速度和程度不同,收縮力不均勻,達到一定程度便從土粒中膠結力薄弱的點位首先斷裂,形成團粒。反之,當干土變濕時,土壤膠體吸水膨脹,由于土壤各部分膠體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,產生的膨脹力不均,膨脹到一定程度,使干燥時所形成的某些團粒又聯成一體。如此反復干濕交替,膨脹和收縮交替,不斷形成各種大小不同的團粒,對改善土壤通氣、透水和養分狀況都有重要的作用。
干濕交替作用的大小,取決于土壤機械組成、有機質含量、土壤陽離子組成等。凡是有機質含量較高。陽離子組成以Ca+、Mg+等二價離子為主的土壤,干濕交替的作用效果較好。干濕交替雖可形成團粒,但土壤并不散碎,需要進行一定的土壤耕作,在受到機械作用力時才能散碎。在生產上常利用夏季耕作,接納雨水,經干濕交替作用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并利用中耕松土,破除土壤板結層,形成新的團粒結構。
2、冬春凍融交替的利用
凍融交替是利用北方溫度對土壤水勢的影響。一般來說,當土溫增高時,水勢下降;反之,使水勢增高。當地面溫度下降到O0C時,表土層孔隙內的水分由液態水轉變為固態的冰,擴大了上下層間的水勢差,使水分向上層運動。隨著凍土加深,在凍土和非凍土界面上一直進行著自下而上的水分運轉規律,并依次結成冰晶。這種上升的水分,即稱為“返漿水”。在栽培上,常用早播技術來利用早春的“返漿水”,解決早春干旱問題。由于冰的體積比同量水的體積大,使舊土壤孔隙容積擴大(約增加 11%,使地面升高),對周圍的主體產生壓力,使土壤結構性能增強。當春季轉暖時,固態水融化為液態水,但是被冰晶膨脹擴大的土壤孔隙卻不能還原,形成較大的孔隙,于是使土壤變得疏松,并形成團粒結構。在耕翻土地時,翻伐中的水分凍結時也有膨脹的力。這種凍結力相當于土壤耕作之力,故稱為凍耕。
凍融交替作用的效果大小,取決于秋季心土層含水量,冬初的凍結速度、凍結深度和持續時間。心土層含水量多的,凍結速度較緩慢,凍土較深和持續時間較長的,則返漿水越多,凍耕引起的總孔隙越多。反之,凍耕的效果較少,東北地區凍土深度達1~2米,凍結時期長達4~5個月,凍耕效果極顯著。
*免責聲明:轉載內容均來自于網絡,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系,本人將予以刪除。
0470-5794888
地址: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大楊樹鎮北出口路西側